广告

舞剧《李清照》首演:一场流动的宋代美学盛宴

2024-10-18 09:38 来源:东方网 阅读量:15618   

繁花着锦、文星璀璨的北宋京都,少女李清照踏浪而来,她词意清朗,文采粲然,令天下才俊黯然失色。10月17日晚,作为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上海歌舞团倾力打造的“新国风”舞剧《李清照》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演。这是上海歌舞团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之后出品的又一部大型原创舞剧,展现“一代词宗”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人生和饱满的精神世界。

舞剧《李清照》场景转换都在流动中完成,没有暗场、无缝衔接、一气呵成。数百米幕布如卷轴般滚动,展现文人生活的同时也铺陈出一幅宋代美学画卷。观众张艺说:“每一帧都是一幅,仿佛穿越回宋代,跟着李清照经历了她的一生,重新理解了她的诗词,感受到传统文化与当下、与未来的连接。”

把诗词变成舞蹈,塑造立体的李清照

在剧中扮演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是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周晓辉和荣典首席演员王佳俊。“李清照这个角色很难,她身上既有女性的柔美婉约,又有大丈夫的胸怀,她有过人的才华,坎坷的命运,独立的思想。最难的,是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内,展现出李清照的人生跨度。”周晓辉说。

开场,在一众士大夫之间,少女李清照着一袭素雅的天青色襦裙亮相,“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周晓辉说:“第一印象很重要,如何让观众相信,这就是李清照?她不是祝英台,也不是林黛玉,在洒脱俏皮的同时,带着一点英气,一点文人气质。”而结尾,年迈的李清照经历过两次婚姻,经历过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成长为“一代词宗”,挥毫写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赵明诚一角在《李清照》中戏份不多,但对王佳俊来说,却是一大挑战。“他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角色,有过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始终找不到一个突破点,他没有李清照的才华,也没有她的气节,所以注定无法青史留名。”

从《朱鹮》到《永不消逝的电波》,再到《李清照》,王佳俊感到自己对舞蹈创作与人物塑造的关系有了新的感悟。“《朱鹮》创排的时候,我只能想到动作,《永不消逝的电波》创排时,我更多地考虑人物塑造,但到了《李清照》,舞蹈动作和人物塑造是同步进行的。导演给了我很大的空间和自由,让我自己去摸索和判断,一点一点把这个角色在台上立起来。”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有段独舞《声声慢》。群舞演员身着丁香紫的褙子,窗户、伞、酒壶等意象渐次闪现,象征现实生活的束缚和困扰。周晓辉打小喜欢李清照,背过她许多诗词,《声声慢》是她最爱的一首。小时候,她觉得这首词非常凄美,读着读着就会不自觉落泪。而现在,因为这部舞剧,她对这首词有了新的理解。

“当时的她孑然一身,流离失所,守护着那些珍贵的金石字画,却在战乱中一点点散失。我觉得《声声慢》是一种内心的孤独,但即使孤独,她还是要推开所有的愁绪,一个人勇敢地走下去。”周晓辉说。

不断展开的卷轴,目不暇接的宋代美学

“汝瓷的华润质感,宋锦的华丽色泽和坚柔质地,还有宋曲的清空文雅、平和淡泊,形成了舞台的整体视听意象,宋代的焚香、品茶、插花、挂画等生活方式与日常美学也在舞台上一一呈现。”舞剧《李清照》编剧喻荣军说,《李清照》的视觉意象既讲究形式美,也注重精神内涵和情感表达。

在舞美胡艳君看来,宋代美学是中国传统美学光辉灿烂的时代,极简、淡雅,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李清照》的舞台很简洁,三道帷幕在舞台上不断移动,每一道帷幕提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如月洞门、花窗等,给观众带来一种连续的、不间断的观看方式。卷轴不断展开,就如中华文脉代代相传。”

观众孙琦被台上流动的宋代美学盛宴震撼:“一幕幕精美的场景,一个个雅致的物件,一句句隽永的诗词,舞剧《李清照》让我沉浸式体验了宋代之美,舞者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在诉说着关于李清照的故事。”

从《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到《李清照》,上海歌舞团一直从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养分,用创新的手法、现代的演绎去诠释。李清照下半生在江南度过,江南的园林、建筑特点都在作品中得到创新呈现,作曲郭好为还在音乐配器中用到了江南丝竹的韵律调式。

上海歌舞团团长、舞剧《李清照》制作人王延说:“我们用精心创编的舞蹈动作和舞美设计,力求将李清照的诗词、情感、生活经历以及家国情怀,转化为舞台上的精致呈现。希望这部作品能够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特别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今天,李清照的故事和精神能够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韧和勇气。”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